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信息的存储和交换量日益增加,对于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纠错编码可以提高数字传输的可靠性,因而自出现以来一直受到普遍关注。可以预料,在未来的网络信息时代,纠错编码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因此对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深远意义。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进入了空前活跃的阶段,视频通信是移动通信网络中极具吸引力的新业务。基于3一DDCT的视频编解码系统由于其算法简单、编码和解码过程对称、复杂度不是很高等特点,研究其在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终端上实现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如果直接传输未经过任何处理的3-DDCT压缩视频数据,一旦传输过程中数据出错,将影响连续几帧视频图像的解码效果,甚至是无法解码。但是无线网络具有干扰严重、状况不稳定等特点,出错的概率比较大,研究3一DDCT压缩视频数据的可靠传输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信道容量以内,香农论证可通过对信息的恰当编码,由信道噪声引入的错误可以被控制在任何误差范围之内.丈章通过对无线信道中纠错编码的研究,提出一种BCH码的简单编译码设计思想和方法,应用Altera公司开发的硬件描述语言VHDL及开发系统软件QuartusⅡ,实现了基于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BCH(31,21,2)码编、译码全数字过程,并给出了仿真波形,证实了此种编译码器的可实现性.
7.会议论文左祥慧.李建清.宋爱国基于FPGA的空间存储器的纠错系统2007
国际空间站上AMS存储系统受到高能粒子的轰击,可能对随机存储器(RAM)电路产生影响,改变半导体记忆器件的逻辑状态,导致存储单元在逻辑0与1之间发生翻转,产生一些关键存储数据出错和控制程序跑飞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纠错编码基本原理的BCH(31,16)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解决三位随机错误的纠正问题,其译码算法采用错误图样查找法。利用Verilog DHL编程语言来设计BCH(31,16)码的编码与解码,并下载到FPGA开发板上进行电路验证。
本论文针对数字卫星电视标准DVB-S/S2的核心技术——纠错编码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DVB-S/S2信道传输系统的组成以及RS码、卷积码、BCH码、LDPC码的原理,接着对RS码级联卷积码、BG大游官方网站BCH码级联LDPC码和RS级联LDPC码三种不同的编解码方案进行分析,完成了DVB-S和DVB-S2的信道建模,和各种编码方案下传输系统的MATLAB仿真。最后,对方案的性能作了分析与评估。
3.期刊论文阎英.刘伯红.张林第二代数字广播电视系统前向纠错编码硬件实现研究-电子技术应用2009,35(10)
分析了DVB-S2中BCH码LDPC码的特点,给出了一种面向FPGA的BCH和LDPC码级联Fra Baidu bibliotek编码器的实现方案,并采用Verilog HDL语言在Virtex 4 xc4vlx60芯片上实现了编码器的设计.设计中BCH码主要由移位寄存器构成,LDPC码则采用多个BlockRAM存储校验位,实现了与同一信息位关侠的所有校验位的并行处理,提高了编码速度.综合结果表明:该编码器的吞吐量约为64.30 Mb/s,在占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满足了DVB-S2标准的要求.
纠错编码技术是提高信息传输可靠性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纠错码已成为一门关健技术而被广泛采用.在通信领域中,针对不同的物理信道,不同的数据传输要求,采用不同的纠错编码技术.例如,CRC已成为各种线路传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BCH码、卷积码则被广泛应用于移动系统的、模拟体制的信令传输和数字体制的整个传输,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和珍贵的频谱资源.在纠错编码的具体应用中,采用编码方案获得的编码增益与必须支付的费用(技术、设备的复杂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不增加设备复杂性的条件下,可以采用软件编码、译码的方法对一些中等编码增益方案予以实现,从而有效的改善数据传输的质量.该文深入研究了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工程中常见的几种编码方案BCH(3l,21)、RS(15,9)、卷积码(2,l,2)进行软件仿真实现和加性高斯白噪声纠错性能分析.同时,提出、优化设计了一种可用于DSP工程实现的CRC-16循环冗余校验方案,并应用到汽车远端控制系统项目的可靠性数据传输中,在基于移动通信网络GSM、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DSP的硬件平台上实现了对车辆的远程控制、定位、报警功能.该系统已通过专家组项目鉴定,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全文使用了Matlab对各个部分进行仿真。在信道编码中使用了BCH码和卷积码两级编码,纠错能力大大提高。压缩视频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错,仍然得到了很好的还原效果,也就是说,压缩后的数据得到了比较可靠的传输。
为了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提出了几点设想:从编解码本身,亮度、色度数据的重要性不同,来提高压缩比;从传输过程中的信道编码,可以使用更多、更好的纠错编码,来达到更理想的还原效果。
该论文围绕着无线电液控制技术这个主题,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了无线电液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然后给出无线电液控制器的编码模块、BG大游官方网站解码模块和射频发射接收模块这三个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与实现,并提出相应的硬件抗干扰设计,从而最终实现了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数学通信技术的无线电液控制器的硬件设计.给出了无线电液控制器的软件设计实现,采用具有模块化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易于实现控制算法以及移植性很好的C51编写程序;根据划分的功能模块,给出了各个功能模块的程序框图;最后从软件角度进行软件抗干扰设计,最终完成无线电液控制器的软件设计.阐述自行设计的特殊结构形式电液比例减压阀的工作原理以及特点;然后对该阀进行数学建模,分析其稳定性;最后对该电液比例减压阀进行实验分析.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都证明,在电液比例减压阀的进油口与负载口之间的特设液阻,在电液比例减压阀中形成了一个特殊液压桥路,使电液比例减压阀用正遮盖的加工精度,达到微小负遮盖或接近零遮盖的控制性能,其稳定性也明显得到改善.
微电子技术、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和电液控制技术的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了无线电液控制技术.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有线电液控制技术的使用现状,极大改善了工程机械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工程机械的自动化程度,是电液控制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此外,本课题组设计了挖泥船船首横移和定位桩台车移动两个液压控制系统并应用于IHC-900斗轮式挖泥船;同时,作者试图将无线电液比例控制器应用于挖泥船液压系统,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章首先阐述了国内外电液控制技术及无线电液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然后综合分析了船舶液压传动技术及液压挖泥船的发展及应用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并简介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首先介绍了无线电液比例控制器的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给出无线电液控制器的软件设计实现,并根据系统的实际需要和实验结果设计出控制器的无线通信协议;根据划分的功能模块,给出了各个功能模块的程序框图;最后从软件角度进行软件抗干扰设计,最终完成无线电液控制器的软件设计.第三章详细分析计算了各调制信号空间图中信号点之间的最小欧氏距离、误码率及带宽效率,在此基础上得出FSK数字调制技术是比较理想的调制方式的结论.然后采用试验的方法,求得了无线电液比例控制器的误码率.第四章通过仿真和分析,得出适合无线电液控制器的纠错编码-交织BCH循环码,并用实验验证了交织BCH循环码在不增加发送数据量的同时有较好的纠错性能,提高了无线电液控制器的抗干扰能力.第五章首先介绍了挖泥船船首横移和定位桩台车液压控制系统,详细说明了其连接关系和操作控制过程.然后在阐述了BSC信道模型和GBSC信道的模型理论的基础上,经仿真得出GBSC信道模型与实际模型比较相符的结论.并计算出其错组率和误码率.最后,从理论上分析计算出了无线电液比例控制器的理论遥控距离;并用试验的方法测得了其在挖泥船中应用的实际遥控距离.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针对3-DDCT编解码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本文对3一DDCT的编码方法进行了改进,将编码的数据分割成DC和AC两部分,并且在AC数据部分添加了两个byte的冗余信息。这样做的好处是,两部分数据由于对解码的重要性不同,可以分别使用纠错能力不同的信道来传输。Dc数据因为数据量相对较少,并且比较重要,其影响的范围也大,使用纠错能力强的信道来传输;AC数据的数据量大,并且影响的范围小,加入冗余信息后,便于在解码时把AC数据的错误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因此可以使用纠错能力比较弱的信道传输。
2.期刊论文李彦明.秦昌骏.徐军.马培荪锅炉承压管道检测机器人通讯的纠错编码-机器人2003,25(2)
介绍了承压管道检测机器人多级通讯中的纠错编码.机器人采用8位单片机作为控制器,针对其特点,采用BCH码作为多级通讯的纠错编码,文中给出了BCH的结构.为提高通讯过程的实时性,采用软件快速查表法实现BCH的编码及译码.离线计算出纠错编码表、伴随式表以及与伴随式对应的正确信息码表,通讯过程中复杂的编码、解码过程变为快速查表过程,可精确检测并纠正所有错误位数不大于2的误码.为提高查表效率,采用折半查表法以及索引查表法.
9.期刊论文唐建军.纪越峰超高速BCH码解码改进算法研究-通信学报2004,25(9)
为了满足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纠错编码(FEC)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的BCH码解码算法,省略了复杂的矩阵运算,除法运算,也避免了难以理解的迭代运算.其编译码速度快、效率高,并针对硬件特点做了一些优化,特别适合于硬件实现.同时,本文提出了并行算法,大大加快了编译码速度.利用可编程器件FPGA实现,仿真结果完全正确,且非常有效.该算法不仅可用于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也可以用于其他高速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