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W)以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术是量子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量子信息技术是构建新质生产力、打造创新发展新动能、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的重要方向之一。当前,量子信息技术领域基础研究稳步推进,工程研制取得成果,应用探索不断深入,产业生态培育多方并进,已进入科技攻关、工程研发、应用探索和产业培育相互带动的一体化发展阶段。未来,有望成为加快前沿科技探索、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和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升级的新引擎和加速器。
量子信息技术作为量子科技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探测和调控亚原子尺度的微观物理系统,利用量子叠加、量子纠缠、量子隧穿等量子态独特的物理学现象,实现信息数据的感知、计算和传输的技术。量子信息技术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经过业界不断努力,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应用探索在多个行业领域广泛开展,产业生态发展方兴未艾。
我国高度重视量子信息领域发展,持续加强对量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通过央地协同促进产业培育与发展。早在2015年之前,国务院就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中提出了构建量子通信网络实验平台的目标。2016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将量子通信及量子计算技术纳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彰显出其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突出地位。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2020年科技部出台了《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其中特别提到加大对包括量子通信在内的关键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随后,在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应集中力量开展量子信息技术研发,包括组建国家级实验室、开展重大科技项目、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等。2023年2月和12月的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要加快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近年来,我国在量子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战略布局达到新高度。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能力有新提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取得新成果;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推动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此外,河南、湖南、广东、陕西、贵州等省也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和产业规划中提出,积极推进量子信息未来产业培育以及生态建设先行先试。
量子计算以量子比特为基本单元,利用量子叠加和干涉等原理实现并行计算,有望产生全新计算范式,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带来指数级加速优势,是未来计算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向。
量子计算目前处于技术攻坚的关键时期,其中量子计算硬件路线是发展核心。不同路线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核心差异体现在物理载体、操控方式、环境需求及扩展性能等方面。各技术路线发展均处于稳步推进阶段,何种技术路线能最终胜出尚未有定论,技术路线收敛仍需较长时间。各类原型机的关键性能指标距离大规模通用量子计算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未来需要在提升量子比特规模的同时,实现量子纠错和高精度逻辑门操控,这有待学术界和产业界持续开展协同攻关。
在量子纠错方面,作为保护量子比特免受环境噪声和自身退相干效应影响、提升逻辑门保真度、最终实现大规模可容错通用量子计算的必要环节,近年来其在技术研究和实验验证方面取得诸多进展。当前,量子纠错仍处于技术方案开放探索和原理性实验验证阶段。基于量子纠错实现实用化逻辑量子比特将是下一个重大里程碑。如何扩大硬件系统中可参与纠错编码的物理比特规模及扩展可操控维度,同时提升纠错操作过程的保真度、实时解码的能力与速度,是实现实用化量子纠错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
量子计算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量子模拟、量子组合优化、量子人工智能和量子线性代数等。需要明确的是,量子计算至今仍未实现“杀手级”应用突破,当前应用案例主要属于原理性验证和可行性实验范畴,受限于硬件能力不足,在问题规模和求解精度等方面难以体现量子计算在指数级加速求解上的优势。2024年7月,Gartner发布的深度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量子计算技术已翻越“过高期望”顶点,若短期内无法在实用中展现应用价值,可能面临“幻灭之谷”的发展低潮。
随着近年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软件研发、应用探索和云平台服务的快速发展,国内量子计算初创企业大量涌现,应用行业企业也不断加入,量子计算产业链已具雏形。产业链上游涵盖量子计算机研制所需的核心材料、器件与组件制造,以及环境支撑与测控等领域,是量子计算产业生态的支撑底座;产业链中游包括量子计算原型机制造商和软件供应商,是产业生态的核心环节;产业链下游包括云平台供应商和行业应用企业等。
基于量子密钥分发(QKD)、量子随机数发生器(QRNG)和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等方案的量子保密通信,是量子通信进入实用化阶段的技术方向。近年来,新型协议研究、系统试验验证和样机工程化研发不断推进,实验系统性能指标持续提升,而产品仍需进一步提质降本,只有不断完善系统和网络的现实安全性标准规范及测试验证体系,才能有效推动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规模化商用。
在QKD科研探索方面,提升双光场(TF)和连续变量(CV)等新型协议系统的性能和实用化水平是学术界的关注点。在QRNG前沿研究方面,提升样机产品的集成化水平,探索测量设备无关(MDI)、设备无关(DI)等新型协议以及系统实现,是业界努力的目标。作为当前突破量子态远距离传输瓶颈的主要技术方案,星地量子通信已成为探索QKD广域组网和灵活应用的重要方向。
此外,基于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存储中继和量子态转换等关键技术构建量子信息网络,可以实现量子信息系统的互联组网,进一步提升量子计算机的运算处理能力,以及量子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灵敏度,带来全新的网络架构和信息传输模式。量子信息网络是量子信息三大领域未来融合发展的演进方向,当前主要处于技术方案探索和试验验证阶段。国内外科学研究高度活跃,在协议方案、核心器件、转换接口和组网实验四个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量子通信应用场景探索在金融、能源、数据中心、移动通信等领域持续开展,而广泛使用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开展融合加密应用,则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商用前景尚不明朗。对于量子保密通信规模化应用的发展路径,业界存在不同看法,需要进一步探讨加以明确。未来,加快量子保密通信技术的工程化研发,实现产品提质降本,开发重点行业领域的专网和高安全性加密专线等典型应用场景,是推动量子保密通信突破应用局限性和产业化瓶颈的主攻方向。
随着量子保密通信试点应用和网络建设的推进,其产业生态已初步建立并逐渐发展,形成了包括基础研究、设备研发、建设运维和安全应用在内的产业生态系统。量子保密通信产业链上游主要涉及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是产业生态的核心源头;产业链中游主要聚焦系统集成和量子通信网络建设领域,重点开展设备产品研发和实验网络建设;产业链下游主要涉及量子保密通信的实际应用及市场推广,特别是在政务、金融、关键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量子精密测量具有技术方案多元、应用场景广泛、战略价值突出等特点,其核心优势在于开发和利用量子叠加、量子纠缠和量子非经典关联等量子物理特性,实现传感测量方法在精度、灵敏度和分辨率等关键指标上的指数级提升。量子精密测量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冷原子干涉、核磁/顺磁共振、金刚石色心、无自旋交换弛豫原子自旋(SERF),以及借助量子纠缠或压缩效应增强的探测技术等。利用它实现传感测量的物理量种类繁多,如频率、时间、重力场、加速度、角速度、磁场、电场、温度乃至物质痕量检测等。
量子精密测量领域不同技术方案与产品的技术成熟度各异。微波原子钟等量子时频基准产品已在秒定义、世界协调时、卫星定位导航等领域广泛应用;新一代光学原子钟、核钟研究蓬勃发展,有望进一步提升时间频率计量精度;原子干涉磁力仪和重力仪等已有样机产品,在心脑磁医疗检测、地质资源勘测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由量子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组成的量子惯性导航系统,以及里德堡原子天线电场测量系统、量子雷达等技术,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应用具有突出战略价值。除上述业界关注度较高的技术及产品外,近年来新型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方案和应用场景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应用场景覆盖基础科研、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定位导航、环境监测、生物医疗及资源勘探等众多领域。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其应用的战略价值突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备受重视。各国政府部门通过科技项目支持、合同签订、产品采购等方式,成为推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发展、产品成熟化和应用落地的重要支持者。
随着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探索和样机研发的不断深化,相关配套与应用企业已超过百家,以“上游基础材料、核心器件与系统,中游系统样机产品,以及下游跨行业应用”为组成部分的量子精密测量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已具雏形。产业生态的发展为量子精密测量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还应提升样机产品的技术成熟度,实现成本控制,拓展应用场景,以提升用户的接受度。
以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术,既是量子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的重要发展方向。当前,量子信息领域进入科技攻关、工程研发、应用探索和产业培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阶段,科研成果亮点不断涌现,原型机和产品研发进展迅速;示范应用与测试验证广泛开展,技术标准化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市场投融资保持活跃,独角兽企业成为关注热点,产业生态发展方兴未艾。促进量子科学和技术发展,推动应用赋能,增进人类福祉,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心愿。
总体而言,我国量子信息领域发展态势积极向好,但也要保持警惕: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技术产业快速演进的现状,我国尚存在“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发展风险。未来,应在加快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标志性产品、建设基础设施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协同、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凝聚共识、协同发展,取得更多科研、应用与产业化成果,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创新发展新动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