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招商银行(600036.SH)发布公告称,于4月9日起停止ATM扫码存款服务。此前,多家大型银行及中小银行相继宣布关闭ATM无卡存款功能。
这一变化不仅关乎无卡存取款业务调整,更折射出银行业科技赋能从“激进创新”向“安全优先”的深层转型。在反诈监管高压、运营成本攀升与用户习惯变迁的三重夹击下,银行如何平衡便利与风险?未来金融服务的形态又将走向何方?
招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此次停止ATM扫码存款服务,旨在“提供更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对于此次调整的原因,《中国经营报》记者联系了招商银行,但该行并未给予更详细的回应。
对于ATM扫码存款的业务调整在2022年已经开始。彼时,建设银行(601939.SH)、中国银行(601988.SH)、广发银行、中信银行(601998.SH)等都停止了该项业务。
对于扫码取款功能,此前亦有多家银行有所举动。自2024年以来,已有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区域中小银行在内的数十家银行收紧无卡取款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无卡存取款业务的收缩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行业性趋势,反映出银行业对风险与成本的重新评估。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认为,近年来银行对无卡存取款业务的大幅调整与用户习惯变化有关,尤其是无卡取现业务受用户取现需求下降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35763.29亿笔,金额5443.29万亿元;2023年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35425.89亿笔,金额5251.30万亿元。
“银行调整无卡存取款业务也与日趋严格的反诈、反洗钱合规要求密切相关。扫码取现和无卡存取款业务虽然便利,但因无法完全核实客户身份,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洗钱、诈骗等非法活动。监管趋严促使银行调整相关业务,以降低风险并符合政策要求。”曾刚说。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分析称,从技术层面看,无卡取现的核心风险在于身份验证环节的薄弱性。扫码取款依赖手机动态验证码或预约码,这些验证方式容易被恶意拦截或通过钓鱼攻击获取,尤其是在缺乏实体卡物理介质绑定的情况下,难以有效核验用户真实身份。
薛洪言认为,银行业收缩无卡取现功能并不意味着放弃金融科技创新,而是从追求“形式无卡化”转向“风控精细化”。
“早期银行将无卡存取款使用率作为数字化转型的KPI(关键业绩指标),过度强调便捷性而忽视风险成本,当前调整实质上是将技术创新锚定在安全可控的框架内,这种策略转变反映了银行业对金融科技的价值重估——创新必须服务于风险与效率的平衡,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噱头。”薛洪言说。
曾刚向记者分析道,从成本端看,取消无卡存取款业务,银行可降低技术和设备维护成本,无须投入大量资源于相关系统的开发、维护及更新。此外,因无卡存取款业务容易涉及反诈和反洗钱风险,取消该业务减少了因交易监控、反欺诈和合BG大游规管理带来的额外运营成本。“从需求端看,考虑到现金业务需求量的持续变化,无卡取款业务需求本身可能也面临着下降的情况,如果相关业务收入不足以覆盖运营成本,取消该项业务对银行整体上是有利的。”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在成本上,短期能够减少二维码系统维护、反洗钱调查成本和客户纠纷处理成本;长期则需通过优化手机银行、推广数字钱包等方式弥补客户体验下降,分摊人工柜台压力,避免客户流失。
业内人士认为,无卡存取款业务的调整,实质是银行业对金融科技发展路径的重新校准。
薛洪言认为,ATM及其他线下渠道的战略定位正从“现金交易中心”向“综合服务节点”转型。他展望道,未来ATM可能集成数字人民币兑换、社保查询、政务办理等功能,通过刷脸、掌静脉等无感认证技术实现“无卡化2.0”,同时减少纯现金业务设备布放以降低运营成本。线下网点则更侧重复杂业务办理与客户深度服务,与手机银行形成“轻型终端+专业后台”的协同生态,最终构建覆盖全渠道的安全可信服务体系。
“在现有监管框架下,银行需从技术与管理双管齐下寻找平衡。一方面,可通过生物识别、多因素认证等技术手段加强客户身份验证;另一方面,优化风险监控系统,实时侦测异常交易。同时,银行还需加强客户教育,提高公众对金融风险的认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资金业务需要通过创新方式提升用户体验,从而实现便利性与合规性的双赢。”曾刚说。
田利辉补充道:“银行更应该通过分级验证和技术替代,在便利性与导向性合规之间找到平衡点。大额交易需要刷脸+手机号等强认证,小额交易应考虑保留便捷通道。洗钱和诈骗很少在几十元的小额交易中发生。还可以考虑用生物识别替代扫码,确保交易可溯源。与其牺牲部分便利性换相对安全,应该做的是用更安全的技术重构无卡交易生态。”
薛洪言向记者介绍称,银行正在探索多因子验证技术,如结合设备指纹、地理位置信息以及交易行为特征分析,形成动态风险评分模型。动态令牌加密技术也被引入,通过生成时间敏感型的一次性密码替代静态验证码,降低被破解的概率。
“实际上,刷脸取款已广泛应用,安全性高,便捷性强。而且,数字钱包通过手机NFC或二维码完成无卡取现,普及率高,用户体验好。数字人民币能够实现‘碰一碰’取款,声纹+掌静脉多模态验证。还应推广区块链技术,确保交易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减少洗钱风险。”田利辉谈道。
“生物识别技术理论上具备替代实体卡的潜力,其唯一性和不可抵赖性能够强化身份核验,但实际应用中仍需突破两大瓶颈:一是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标准化与安全性,需防范伪造攻击(如3D面具破解人脸识别);二是活体检测技术的可靠性,避免照片、视频等非活体素材欺骗系统。当前生物识别在金融场景的普及受限于硬件成本、误识率及用户隐私担忧,短期内更可能作为实体卡的补充而非完全替代。”薛洪言说。
曾刚提示道,若无卡取现依赖生物识别技术,需多措并举保护用户生物信息安全。“银行应建立强大的数据加密和存储机制,确保生物信息仅在必要范围内使用,并通过分级权限管理限制数据访问。此外,应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审计,主动发现和修复漏洞。对于第三方合作机构,需严格筛选并签订数据保密协议。同时,强化用户隐私声明和保护措施,增强公众信任。一旦发现数据泄露,需快速响应,及时通知用户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进一步扩大损失。”
薛洪言亦谈道,若未来无卡取现全面依赖生物识别,防范生物信息泄露将成为关键。由于生物特征具有终身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将导致永久性身份盗用风险。
薛洪言分析称,从技术层面看,银行需采取本地化存储策略,将虹膜、指纹等数据加密后仅存储在用户手机或专用安全芯片中,避免集中化数据库成为攻击目标。传输过程中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确保数据即使被截获也无法解密。法律层面,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虽将生物信息列为敏感数据,要求“单独同意”和“去标识化处理”,但金融领域的具体实施细则仍显不足。例如,缺乏对金融机构采集生物数据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泄露事件中的责任认定与赔偿机制尚未明确。未来需通过行业规范细化操作要求,如限定生物信息仅用于特定交易环节,禁止与其他数据关联分析,同时建立泄露应急响应机制,强制机构在发生安全事件时承担举证责任。
田利辉认为,生物信息防泄露技术是3D结构光的活体检测,以及分散式加密存储。制度上则需尊重用户隐私,实现仅存特征值的最小化采集,而且需要个人信息保护法允许用户授权的可撤销性。
“外军看到我们起来了之后,他们想从气势或一些方面压倒我们。我们肯定不能退让!”一次,外军机逼近我国领空,歼-20飞行员迅速由训转战,接替升空,起飞迎敌。经过数轮激烈攻防,我方战机最终逼退外军机。
舰载机以制空作战、对海突击、对地精确打击等中高空任务为使命,是航母编队中最锋利的“牙齿”,直接决定着航母编队的战斗能力。2022年5月,在执行远海任务时,辽宁舰遭外军双航母夹击。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飒】当地时间7月5日,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文称,“美国党”于当日成立。
歼-20已成为警巡东海重要力量面对外舰挑衅寸步不让空中博弈也分毫不退一次外军机逼近我国领空飞行员刚刚落地征尘未洗就拎着头盔由训转战投入新的战斗多架歼-20起飞迎敌 飞行员用英文喊话外机:我是中国空军,你已接近我领空,立即离开,立即离开。
6月24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宣布9月3日在首都天安门举行盛大阅兵式。这次阅兵由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组成,参阅的所有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此次阅兵会有哪些看点、亮点、燃点?下面一起通过回顾十八大以来的几次盛大阅兵,从中寻找答案。
贫困生照片露出豪华装修?学校提供男孩家中照片辟谣:他母亲独自带3个孩子 暑假在舅舅家,谣言对孩子伤害很大
我国海军双航母编队位远海大洋实战化训练,外军舰机多次抵近侦察、跟踪,我编队全程保持随时反应的作战状态,舰载机多次“战斗起飞”。(编辑:辛乐)
2025年7月5日18时05分,城阳区流亭双流高架桥发生一起多车追尾相撞交通事故。事故共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肇事驾驶人薛某已被公安机关依法控制,排除酒驾、毒驾嫌疑。
可能是因为特朗普这次真的想访华了,而且,媒体已经不断放出相关风声,一会儿说特朗普要率团访华,一会儿说特朗普要来参加我国的“9.3阅兵”,或许,世界格局又要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