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游中国股份有限公司-BG大游官方网站-DNA存储纠错编码技术专家

又收割中国企业!科兴生物550亿被掏空创始人内斗7年成笑话

作者:小编 日期:Jul.14.2025 点击数:  

  BG大游官方网站

又收割中国企业!科兴生物550亿被掏空创始人内斗7年成笑话(图1)

  科兴生物的故事,一曲由中国创始人自导自演,最终却由华尔街资本家收割的悲歌,令人扼腕叹息。七年内斗,两位创始人亲手将自己一手缔造的疫苗帝国拱手让人,宛如现代版的鹬蚌相争,华尔街金融大鳄坐收渔翁之利,实在令人愤怒。

  让我们将时针拨回,看看这出悲剧是如何一步步上演的。故事的开端,颇具励志色彩。

  科兴生物的崛起,离不开两位创始人尹卫东和潘爱华的携手合作。尹卫东,一位从唐山来到北京打拼的技术型人才,他的才华得以施展,离不开潘爱华的帮助和提携。两人分工明确,尹卫东主攻技术研发,潘爱华则负责资本运作。在最初的几年里,两人合作无间,公司发展迅猛。2003年,科兴生物在海外注册;2009年,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一路顺风顺水,科兴生物在疫苗行业声名鹊起。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财富的积累,人性的弱点开始显现。问题的导火索,正是私有化。

  私有化本应是企业发展的新契机,但两位创始人却在退市后谁来掌控公司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斗就此拉开帷幕。2016年,双方矛盾激化,公开决裂。2018年的股东大会成为分水岭,潘爱华阵营成功将尹卫东从董事会驱逐。

  尹卫东自然不甘示弱,随即启动“毒丸计划”,试图通过向潘爱华阵营以外的股东大量增发新股,稀释对方股权,夺回公司控制权。潘爱华的反击更为激烈,他直接派人强行更换公司门锁,抢夺公章,甚至切断了北京科兴工厂的电源,导致价值1540万的疫苗报废,北京地区的疫苗供应也受到波及。这番操作可谓是“猛虎下山”,却也伤及了公司的根本。

  2019年,科兴生物的股票停止交易,股价被永远定格在6.47美元,融资渠道彻底断绝。两位创始人斗得昏天黑地,却不知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

  正当两人内斗不止时,科兴的子公司科兴中维成功研发出克尔来福疫苗。疫情爆发,克尔来福疫苗需求井喷,科兴生物瞬间咸鱼翻身,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变成了超级富豪。2021年,仅克尔来福疫苗就为科兴带来了160亿美元的收入。到2024年,公司账面现金储备高达103亿美元。

  然而,即便赚得盆满钵满,两位创始人的内斗依然没有停止。他们的眼中只有个人利益,全然不顾公司的长远发展。疫情结束后,疫苗需求锐减。2023年,科兴生物净亏损1亿美元,克尔来福疫苗被迫停产。但即便如此,两人仍在为了控制权争斗不休。

  2024年,一纸有利于尹卫东的仲裁结果似乎让他看到了重新掌控公司的希望。但他还是太天真了,华尔街资本的收割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

  潘爱华当初引入的强新资本,背后正是美国金融势力的操盘。这些资本家投入巨资,又怎会轻易放手?2025年1月,百慕大最高法院的一纸判决,彻底宣告了尹卫东的失败,科兴生物的控制权落入强新资本手中。以李嘉强为首的新董事会开始全面接管公司,创始人尹卫东反倒成了局外人。

  6月18日,科兴生物宣布了一项高达550亿人民币的特别分红计划。这个分红计划看似慷慨,实则是强新资本精心设计的掏空方案。分红分三次进行,强新资本的目的昭然若揭:通过超高额分红收买其他股东,彻底巩固自己在董事会的控制地位。更阴险的是,550亿的分红将消耗掉公司73%的现金储备。分完钱后,科兴生物只剩下大约20亿美元,这点资金根本无力支撑正常的研发和运营。这无疑是典型的“吃干抹净”,将公司掏空后拍屁股走人。

  七年的内斗,已经让科兴生物伤痕累累。主要疫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新产品研发基本停滞。公司错过了布局mRNA技术的关键窗口期,也没有及时开拓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更为致命的是,长期停牌让公司失去了所有融资能力。2021年疫苗概念股疯涨的时候,科兴生物因停牌而错失了历史性的变现机会。如今,华尔街资本又通过分红将现金全部抽走,科兴生物已然沦为空壳。

  企业家的格局和境界,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命运。当合作变成争斗,当理想被私欲蒙蔽,再优秀的企业也难逃被人收割的下场。尹卫东和潘爱华看到今天的结局,内心不知作何感想。但一切都已无法挽回,科兴生物的悲剧已然铸成。

  希望其他中国企业能从科兴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切勿重蹈覆辙。唯有团结一心,放眼长远,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重蹈科兴生物的覆辙,让中国企业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