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游中国股份有限公司-BG大游官方网站-DNA存储纠错编码技术专家

人脸识别新规落地两月监管部门在行动!执法聚焦这些场景

作者:小编 日期:Aug.08.2025 点击数:  

  

人脸识别新规落地两月监管部门在行动!执法聚焦这些场景(图1)

  经历了人脸信息被广泛攫取的“野蛮期”,如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规范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多地监管部门对滥用“刷脸”等行为出手。

  据南都·隐私护卫队了解,今年4月起,重庆市委网信办等五部门联合开展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专项治理工作,对部分场景下强制“刷脸”验证个人身份、安装摄像头拍摄人脸未设置提示标识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改,还开出了首张“人脸罚单”。

  不止重庆,今年以来,上海、北京等多地网信部门也对摄像头漏洞、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等问题施以“重拳”——这与新施行的多部“护脸”相关法律规定有关。几个月过去,这些地方整治情况如何?哪些问题最突出?

  日前,重庆市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接受南都·隐私护卫队采访。该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办牵头对教育、物业、智能网联汽车、银行贷款等七大场所近30家企业开展了人脸识别技术使用情况现场评估,累计发现问题131个,主要涉及未履行显著告知义务、第三方处理者违规使用信息、敏感个人信息未加密存储等。

  近两个月,南都·隐私护卫队针对部分场景强制“刷脸”、人脸信息采集标识设置等情况进行走访实测,发现“刷脸”仍是一些景区主流甚至唯一身份验证方式。另外,居民小区、地铁站、高校、商场、公园、餐厅六类场所摄像头安装密度很高,但仅有少部分设置了显著的提示标识。

  毫不知情时被收集人脸信息,还可能发生在售楼处里。6月,一起公开通报显示,重庆大渡口区网信办调查发现,属地某公司在售楼处私自安装人像采集设备,在未向个人告知采集人脸信息,取得个人单独同意的情况下,累计收集、存储客户信息1.2万余条,含人脸信息5000余条,用于精准营销、中介分红。该网信办对这家公司作出责令限期整改,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据了解,这是重庆开出的首张“人脸罚单”,也是近期重庆市委网信办牵头开展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专项治理工作的一项成果。

  南都·隐私护卫队从该办获悉,通报中的企业在收到处罚后采取了多种整改措施:一是针对人像采集设施设备和信息处理终端设施设备,安置醒目的提醒提示牌;二是采集顾客人脸信息,需要签订同意书;三是对信息进行脱敏、分类管理;四是建立个人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6月1日,国家网信办、公安部联合公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刷脸”这一身份识别方式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新规落地前后,重庆、上海、北京等地网信办及相关部门纷纷开展治理行动。

  据重庆网信办消息,4月以来,该办联合五部门开展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专项治理工作,整治对象包括全市八类重点场所、七类重点问题。行动开始后,重庆各区县也相继开展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专项治理工作,全面摸排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重点场景,强化企业机构合规指引。比如,渝北区开展高校人脸识别技术专项检查,江北区开展社区物业领域人脸识别技术专项整治等等。

  近日,重庆市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南都·隐私护卫队采访时表示,从2021年开始,重庆市委网信办联合多个部门组织开展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专项治理,已完成对800余家互联网平台(APP、小程序、网站、信息系统等)和20余家重点培训机构、50余家酒店的督导检查。同时,聚焦餐饮、停车、商超购物三类扫码消费场景开展专项治理。目前,全市4000余个公共停车场、5000余家餐饮门店实现纯净扫码消费。

  上述负责人表示,今年的人脸识别技术专项治理工作,是在前几年的基础上开展的。目前,重庆市委网信办牵头对教育、物业、智能网联汽车、银行贷款、健身、景区、交通七大场所近30家企业开展了人脸识别技术使用情况现场评估,累计发现131个问题,主要涉及个人隐私协议、人脸信息采集和使用等环节。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未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相关制度、未履行显著告知义务、第三方处理者存在违规使用行为、敏感个人信息未采取加密存储措施等。

  小区、写字楼强制使用“刷脸”才能通行,多地售楼处记录购房者人脸信息用于“杀熟”定价,公共卫生间“刷脸”才能免费领厕纸……早年,“刷脸”曾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场景,“人脸”几乎成为人们第二张“身份证”。

  近年来,随着公众隐私保护意识加强,“刷脸”背后隐藏的安全风险逐渐引发公众担忧,而《办法》的出台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提供了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的有效指导。不过,由于经历过无序滥用阶段,强制“刷脸”等行为仍存在于不少生活场景中,短期治理有一定效果,推动人脸识别合规应用常态长效治理也势在必行。

  重庆市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向南都·隐私护卫队介绍了其在持续监管和改进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方面的多项计划。

  值得关注的是,重庆市委网信办将建立个人信息保护行业自律规范。其将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指导行业协会制定发布个人信息保护建议、注意事项、自律公约和合规指引,明确个人信息保护具体要求和操作准则,征集遴选推广个人信息保护优秀案例,引导企业机构强化自律约束。

  另外,重庆市委网信办还将强化隐私保护技术在智能消费场景应用。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重庆市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隐私保护申报国家和市级重点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隐私保护科研成果在产业应用中迭代升级,提升成果转化率;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隐私保护领域的科技企业。

  此前多位专家向南都·隐私护卫队强调,人脸信息作为敏感个人信息,具有唯一性、不可更改性等特性,一旦泄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将对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甚至还可能威胁公共安全。

  一是强化保护意识,降低泄露风险。谨慎授权生物识别功能,优先选择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传统验证方式,仅在必要场景(如银行开户、高铁进站)使用人脸识别;警惕“强制刷脸”要求,如某些APP以“便捷”为名强制要求人脸登录,可向监管部门投诉;必要时也可使用虚拟身份或动态验证。目前,部分平台支持“虚拟身份证号”或“动态人脸模板”(如每次验证生成临时加密数据),减少原始生物信息存储;确保在非使用情况下物理遮挡手机、电脑摄像头,避免被恶意软件远程激活。

  二是规范使用行为,减少暴露场景。控制社交平台信息曝光,避免在公开平台发布高清自拍照、身份证照等,防止被生成“深度伪造”内容(如AI换脸视频);关闭社交软件的“地理位置标签”“人脸识别标签”等功能;对商场、景区的“互动屏幕”“智能试衣镜”等设备保持警惕,发现未经授权的摄像头,立即向管理部门举报;拒绝街头“扫码送礼”等需“刷脸”的活动,此类数据可能被转卖至黑市,参与市场调研或抽奖时,明确拒绝提供生物特征信息。

  三是依法维权,主动捍卫权益。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个人敏感信息处理需单独同意并告知用途,若发现企业违规收集人脸数据(如未明示用途、强制收集),可向网信办、市场监管局举报;遭遇信息泄露后,立即修改关联账号密码,冻结银行卡;保存信息泄露证据(如短信、邮件),通过法律途径要求侵权方赔偿;关注“人脸识别第一案”(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案)等典型判决,了解司法对生物信息保护的立场;支持公益诉讼,推动行业规范发展,比如部分法院已支持“无感知刷脸”无效的诉求等。BG大游官方网站